首页 > 最新动态 > 转载 | 从“政府指挥”到“市场合唱”:地方标准转为团体标准意味着什么?
最新动态
转载 | 从“政府指挥”到“市场合唱”:地方标准转为团体标准意味着什么?
2025-11-203

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,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,一些曾经耳熟能详的“地方标准”(DB),正悄然转变为“团体标准”(T)。这看似只是名称的改变,背后却是一场深刻的标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反映了从政府主导到市场驱动的治理理念变迁。


一、究竟是什么样的转变?



这种转变远非简单的文本转换,而是标准身份、属性和使命的根本性重塑。


1. 制定主体之变:从“政府”到“市场”

  • 地方标准的制定主体是省级或市政府的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,代表着政府的视角和权威

  • 团体标准的制定主体是学会、协会、商会、产业技术联盟等社会团体,凝聚的是行业的共识和市场的需求


2. 根本属性之变:从“保底线”到“拉高线”

  • 地方标准更像是公共产品,其核心目标是保障安全、保护环境,解决区域内“有没有、准不准”的基本问题,重在“保底线”。

  • 团体标准则是市场竞争的利器,其目的在于引领行业发展、满足市场创新需求,追求“拉高线”。它往往代表着高于国家标准的先进水平和更优品质。


3. 适用范围之变:从“地方粮票”到“全国通兑”

  • 地方标准具有鲜明的地域性,如同过去的“地方粮票”,只在本行政区域内有效,跨区域使用可能遭遇壁垒。

  • 团体标准一经发布,即可在全国范围内适用。这极大地打破了行政壁垒,为优质技术和产品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的自由流通扫清了障碍。


4. 约束力之变:从“推荐遵守”到“自愿采用”

  • 地方标准属于推荐性标准,虽不强制,但因带有官方背景,在监管和采信中分量很重。

  • 团体标准是纯粹的自愿性标准,其生命力不靠行政命令,而完全取决于市场的认可。企业可以自愿采用,并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。


5. 制定效率之变:从“稳步推进”到“快速响应”

  • 地方标准的制定修订流程严谨,周期相对较长,以适应其稳定性的要求。

  • 团体标准的机制则极为灵活,平均3-6个月就能完成一项标准,能够对快速迭代的技术和市场变化做出迅捷反应。


二、为何要推动这样的转变?



推动这一转变,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,其核心动力源于三个“迫切需要”:


1. 破除壁垒,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迫切需要


地方标准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,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了“隐形围墙”。将那些经过实践检验、具有广泛推广价值的地方标准转化为团体标准,是拆除围墙、打通经脉的关键一招,有助于形成规则统一、要素自由流动的全国大市场。


2. 激发活力,推动产业创新升级的迫切需要


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前沿科技领域,技术“井喷式”发展,市场“一日千里”。团体标准以其快速、灵活的特性,能够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固化为市场公认的“通用语言”,引导资源优化配置,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。


3. 厘清边界,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迫切需要


这一转变促使政府从标准的“提供者”更多地转向标准的“管理者”和“服务者”。政府得以集中精力管好强制性标准、守住安全底线,而将竞争领域的标准供给交给市场,从而实现资源的更优配置。


三、转变带来哪些深远影响?



这场静悄悄的革命,正在给我们的经济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。


对于企业而言,这是机遇与挑战并存。一方面,拥有了更多话语权,可以通过参与团体标准制定,将自身优势技术转化为行业共识,抢占竞争制高点。另一方面,也面临着更激烈的市场竞争,过去可能依靠地方保护,现在则必须凭硬实力说话。


对于消费者而言,这将意味着更优质、更多元的选择。团体标准竞争带来的“良币驱逐劣币”效应,会让更多高标准、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涌现,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。


对于行业整体而言,这将极大地促进创新效率和资源整合。一个高效、先进的标准体系,能够避免低水平重复竞争,引导整个行业向着更健康、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。



结语


从“地方标准”到“团体标准”,一词之变,折射的是中国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与路径。它意味着资源配置将更依赖市场的决定性力量,创新将成为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。


这场转变,正引领我们从“政府指挥、各地跟唱”的模式,走向一场更加生机勃勃、旋律丰富的“市场大合唱”。而这支合唱的最终评判者,将是每一位消费者,是整个市场本身。


转载自:标准百科

点我访问原文链接